在人多擠迫的香港,要在鬧市之中「行正路」相當困難。為了讓市民「行好啲」,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提出「易行城市計劃」,期望市民透過行路推動健康生活,改善空氣質素。結果運輸署斥資1,300萬元做顧問研究,以深水埗和中環為試點,並分三階段諮詢公眾。
30個月時限今年中已過,但報告還未完成。記者實地考察後發現,運輸署去年承諾在深水埗進行的前期改善措施,也只是寸進。有深水埗區議員直言,「未聽過」該計劃曾經諮詢居民,批評運輸署以固有思維推行計劃,完全沒有和其他部門協調,認為區內眾多問題不解決,計劃就沒有可能成功,只是「為做而做」而非「為民而做」。
文、圖:本刊記者
限聚令下的深水埗,仍然十分繁忙。人流如鯽的街道上 ,其中最「繁盛」的北河街街市周邊,街道要不是被劃為固定小販區,就是被違例停泊的車輛佔據,再加上行人路上的雜物,以及商舖「擴充營業」擺放貨物,都令行人路變得非常狹窄,市民在街上走路除了擠迫之外,還須左閃右避,不少人索性走到馬路上,路上駛過的汽車,車速亦被迫要減慢。
這個「路難行」情況,在深水埗居民眼裏已成常態,幾十年來無奈接受。可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並不這樣想。她在2017年參選特首時的參選政綱中,就提到「易行城市」;當選特首後的第一份《施政報告》,她提出鼓勵市民以步行代替乘搭交通工具,從而推動健康生活,改善空氣質素,把香港「打造」成「易行城市」,推動「香港好‧易行」計劃。
30個月研究「提升香港易行度」
為了響應特首「香港好‧易行」,運輸署同年年底花費1,300萬元,用30個月時間進行「提升香港易行度顧問研究」,並選擇中環及深水埗為試點地區。運輸署表示,研究主要循四個主題進行:包括「行得醒」,即設計清晰易用的行人指示標誌;「行得通」、即加強行人路、天橋及隧道的行人網絡暢達性;「行得爽」、即邀請區議會建議合適的主要行人通道選址加設上蓋;以及「行得妥」、即檢討及更新有關行人環境及設施的規劃標準及設計,例如交通標誌與欄杆等道路設施,低速區及街道設計。
「香港好‧易行」在其網頁表示,會進行三階段公眾參與活動,第一階段的公眾參與於2018年夏季完成;第二階段公眾參與則在去年6至8月展開,他們將考慮公眾意見並用於完善他們的建議。 原本30個月的研究理應在今年中完成,但網頁只表示結果會在今年公布,未有說明確實日期。
提升行人安全擬限速30公里
另一方面,運輸署在去年6月,分別向中西區和深水埗區議會簡介計劃進度。在深水埗,最矚目的是署方提出將欽州街、南昌街、大埔道及荔枝角道之間的街道(即深水埗區議會南昌北和南昌中選區範圍),建議試行每小時30公里的低車速限制區,以改善行人環境,提升行人安全。
有關建議在當時區議會引起當相大爭論,議員主要認為區內違泊、店舖阻街、建築廢料放置路邊等情況嚴重,若得不到改善,方案沒有可能成功。出席會議的運輸署「步行城市策劃組」高級工程師梁嘉誼曾表示,署方會與警方、食環署、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等部門協調。
深水埗試點工程零進展
運輸署當時向深水埗區議會提交的《深水埗試點的行人規劃方案》中提及,會在今年開始進行部分改善措施,包括行人路和路口改善、分階段整合或移除交通標誌等。事隔半年,記者日前到深水埗區了解情況,發現大部分改善措施俱未有展開,例如運輸署提出改善醫局街四個路口,記者到現場實地了解後,比對2019年的圖像記錄,發現完全沒有改動。
同樣的情況發生在南昌街和鴨寮街交界處;東京街附近的福榮街、大埔道和福華街交界;荔枝角道近石硤尾街等地。運輸署表示會分階段改善路口或移除路牌的地方,均不見署方有任何舉動。記者只發現,長沙灣道和南昌街交界的一個全日禁止停車警告牌被移走。
交通燈號控制箱照樣阻街
不過,記者發現原本設置在該處的路牌其實並不太阻礙行人,反而在路牌後不足三米處,有一個交通燈號控制箱,剛好建在行人過路位旁邊,欄杆連同交通燈號控制箱佔去了約一米的行人路路面,再加上地舖商戶佔用行人路面擺放貨品,令該段路面實際只有約一米濶的路面供行人使用,每當有人過馬路,都要擠在一起才能通過。記者翻查資料,發現運輸署並沒有在規劃方案簡介上,提及過有這樣一個交通燈號控制箱,拆掉路牌對改善該個路口的行人路完全沒有幫助。
「嘩,咁怪嘅!」記者之後聯同深水埗區議員劉佩玉到區內視察,再到上址了解情況,劉佩玉對交通燈號控制箱的位置感到意外:「我覺得個箱擺放的位置不太恰當,其實可以往馬路方向移出少許。」她認為,交通燈號控制箱的位置反而令行人路變窄,其實是阻礙行人:「這些都是問題。」
區議員:限速解決交通問題不切實際
劉佩玉回想收到政府提出以深水埗區作為「香港‧好易行」試點後,去年曾在區議會諮詢過區議員意見:「我覺得運輸署選我們這一區,是向難度挑戰,但就沒有承擔。」她記得當時討論最多的是區內車輛限速至每小時30公里的建議,其中劉佩玉所服務的南昌中選區,是重點區域:「我的區人流多,加上違例泊車、貨物阻街情況嚴重,無可否認該區交通意外相對多,但運輸不能單單是限速,就以為可以改善交通安全問題。」
劉佩玉認為,如果運輸署計劃透過限速解決交通問題,是不切實際和過於一廂情願。
「其實區內交通涉及到其他問題,但都沒有觸及到,我覺得是畫蛇添足,不切實際。」劉佩玉相信先解決其他問題,限制車輛速度才有用:「因為事實本身不是這樣,不是單單限速就可以解決問題。」
只想限速政府自己呃自己
區議會今年初重開時,運輸署再次上會向議員匯報新進展,當時劉佩玉已嚴正提出反對意見:「他們已經研究了幾個月,返到來區議會仍然沒有其他政府部門參與,也沒有考慮其他社區因素,仍然一意孤行說限速30。這是部門急功近利,好理想地想做30﹙限速﹚,但事情不是單一的,根本不是限速問題,本身車速已在30以下,你是將個名目扣在別人身上。自己呃自己沒有意思。」
以深水埗作為試點的計劃,給劉佩玉的印象是由頭到尾都是運輸署在「單打獨鬥」,其他部門並沒有參與其中:「比如貨物阻街,是食環、警方、路政和地政的事,但這些部門完全無做嘢。」當議員提出要多部門配合時,運輸署代表就以固有思維回應,即是說會交給相關部門跟進:「事實係問題不斷惡化,居民都怨聲載道。」
浪費千多萬公帑一事無成
對於「香港好‧易行」方面表示,已完成了兩次公眾諮詢,劉佩玉說除了官員出席區議會會議外,再無其他部門接觸過她:「至於公眾諮詢,我完全沒有收到過有關訊息。相信件事對我的選區有這麼大影響,街坊的確有權表達意見,但我們沒有收到任何聯繫邀請我們參與。所以說,這個計劃在宣傳方面很差、公關也很差。」
30個月的研究期,本應在今年6月底屆滿,可是結果至今仍未見公布。記者向運輸署就有關研究進度查詢,運輸署發言人表示,研究預計在今年內完成。劉佩玉認為研究期長短並不重要,重最要是為那些「試點」認真解決問題:「試點即是樣樣都可以試,思想不能太保守。」顧問公司如果面對難題,應該提出專業意見,聯同其他部門參與研究,找出可行方案去解決問題:「我唔覺顧問公司有做過任何事,用了千多萬,是公帑,那就是浪費公帑。」
區議會爭取項目移作「改善工程」
劉佩玉月認為行人優先概念是好的,但在實行時政府會有很多不同想法,爭議不大的可以先行。運輸署聲稱今年開始進行的改善措施,大部分都未見施工。劉佩玉說這些所謂的「改善工程」部分,根本是區議員多年前就開始爭取的項目。例如鴨寮街和南昌街交界的行人過路線,以及行人路擴濶工程,都是「早在6 年已經爭取要做」。雖然政府可以說,這是因為社會運動和疫情拖延,所以到現在仍未動工,但劉佩玉對此卻不以為然:「如果將這些工程都納入他們的建議中,我覺得好可笑,因為根據時間表,這本來就是部門要完成的工程。」
「易行城市,初衷是對的,但具體執行上必須加快。」劉佩玉認為主事部門要有承擔,和其他政府部門一同面對區內實實在在的問題,只有解決這些問題,再推行例如是「限速」等的措施,才會真正看到成效:「否則只是魚目混珠、混淆視聽。」她希望政府處事要「為民而做」而非「為做而做」。
運輸署: 短期措施已陸續試行
運輸署回覆查詢時表示,為推動「香港好‧易行」和建設行人友善環境,運輸署正進行「提升香港易行度顧問研究」,以易行城市概念研究街道與行人環境的規劃與設計方法,並以中環及深水埗區為試點試行部分行人改善建議。研究預計在今年內完成。
至於提升易行度的短期措施方面,則包括移除非必要的交通標誌及欄杆以騰出行人道空間,已由去年底開始在中環及深水埗區陸續實施。署方正在研究其他建議的可行性,並會參考公眾參與活動收到的意見,以作優化。待研究完成後,署方會適時向當區區議會匯報。